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抑郁的致病机制

佩襄 医学 1.0K+

抑郁是全球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影响全球3亿多人,并导致生活质量下降、残疾和过早死亡。抑郁的发病通常始于青春期或成年早期(12-30岁)阶段。

尽管抑郁治疗的可及性已有所改善,但年轻人抑郁的早期干预仍然不足。抑郁的发生发展与一系列复杂的生物心理社会因素有关。近期,《柳叶刀-精神病学》发表一篇综述深入阐述了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对年轻人抑郁的影响。有意思的是,这篇综述还纳入了经历过精神困扰的年轻人的观点。

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抑郁的致病机制.jpg

论文指出,昼夜节律异常在患有各种抑郁症的成年人中得到充分证明,并且与核心临床特征有关,包括情绪不稳定、白天疲劳、非恢复性睡眠、运动活动减少、躯体症状以及食欲和体重变化。越来越多研究支持昼夜节律紊乱可能是抑郁的致病机制,纠正这些节律障碍也许应作为抑郁预防和干预策略的一部分。

在我们体内,昼夜节律系统会调节我们生理和行为,以符合24小时太阳日的时间变化。

时钟基因在大多数细胞中表达,但由大脑视交叉上核(suprachiasmatic nuclei)中的主起搏器调节。在视交叉上核的作用下,来自眼睛的光信息会传递到调节情绪和睡眠-觉醒周期等功能的大脑回路。

强光是哺乳动物昼夜节律系统的主要刺激因素。啮齿动物模型表明,尤其异常的明暗时间会扰乱昼夜节律并产生类似抑郁的状态。

运动活动是另一个重要的昼夜节律输入信号。人类的体育锻炼也已被证明会改变昼夜节律标志物,包括体温和褪黑素。

此外,在动物和人类研究中都发现了与昼夜节律系统相关的遗传变异。有研究推测,昼夜节律系统具有生物学异常的人可能更容易患上抑郁。

鉴于抑郁发作在青春期和成年早期达到高峰,因此这些时期的昼夜节律紊乱可能在部分人的抑郁发病机制中起到作用。

在人类中,青春期前后的睡眠类型会发生转变,其中睡眠-觉醒周期和褪黑素节律经历相位延迟,这表现为倾向于晚睡。

此外,环境因素也会影响昼夜节律。比如,晚上暴露在光线下会抑制褪黑素的分泌并影响睡眠。有研究显示,夜间较高水平的室外人造光与较晚的非周末就寝时间,与13-18 岁人群的情绪障碍患病率较高有关。

从儿童期开始,睡眠和喂养时间不规律,也与青春期抑郁发作有关。

青少年昼夜节律脆弱性(不规律、晚睡)与抑郁的联系,至少可以得到两种广泛机制的解释。

一方面,睡眠不规律、晚睡可能与青春期的正常昼夜节律变化(比如睡眠-觉醒阶段延迟)相互作用,导致昼夜节律更不稳定。另一方面,环境因素(比如学校日程的变化、夜间光照)可能加剧睡眠不规律和晚睡。

研究显示,睡眠时相延迟(delayed sleep phase,晚睡晚起是主要特征)在年轻人中很常见。在青少年和成人的研究中都观察到,晚睡型人群出现抑郁症状的风险更高。一项采用孟德尔随机化(更好分析因果)的全基因组关联研究表明,早起与改善心理健康有因果关系。

反之,许多临床研究同样表明,抑郁患者的睡眠-觉醒周期和昼夜节律紊乱。除了睡眠,与健康对照者相比,患有抑郁障碍或双相情感障碍的年轻人在睡眠、进食、社交和一般活动等多方面的节律紊乱程度更高。比如,一项研究观察到,患有抑郁或焦虑障碍的成年人,大肌肉群的运动、活动更少,症状越严重,活动障碍也越明显。

此外,情绪的昼夜变化(早上情绪低落,晚上好转)是抑郁患者的常见特征之一。

基于现有研究证据,这篇综述“概念性”地提出了一种与昼夜节律紊乱有关的抑郁情绪障碍亚型,临床特征包括:

睡眠-觉醒周期异常

睡眠时相延迟

睡眠时间延长、白天活动过度减少

每天睡眠开始和偏移的时间高度不规律

主观能量低和长期疲劳,无法通过睡眠恢复

食欲增加或体重增加

躯体症状(如疲劳、头痛、虚弱、肌肉骨骼疼痛和消化道问题)

在此基础上,考虑上述因素对抑郁发生发展的潜在影响,综述团队进一步提出建议,

关键发展因素,晚间睡眠型或睡眠时相延迟,应该是抑郁一级预防的目标。

其他因素则是早期干预的重要目标:比如情绪低落、白天精力不足、睡眠难以恢复精力和睡眠-觉醒周期不规律。

二级预防(预防身体健康合并症和其他疾病)的目标:食欲增加、体重增加和白天活动量减少等特征。

强光是哺乳动物的主要昼夜节律同步器,然而,抑郁患者可能无法充分接触白天的强光,从而对昼夜节律产生负面影响。因此,“光疗”(比如通过灯箱或眼镜定时进行)是一种预防和干预情绪障碍的策略。一些研究初步表明,光疗可以改善抑郁症状严重程度和睡眠质量。

心理和行为干预措施有助于管理个人的睡眠-觉醒周期,并改变他们的昼夜节律偏好。一些制度调整也可能有助于防止睡眠-觉醒和昼夜节律紊乱,比如适当推迟上学时间有助于保证前一晚的睡眠、改善情绪并减少白天的困倦。

此外,运动也有助于改善昼夜节律,进而改善情绪。而且有研究表明,相比单独针对情绪的治疗,运动活动治疗可能对情绪和睡眠具有更大的影响。

外源性褪黑素可以改善昼夜节律,但可能对人类没有抗抑郁作用。相反,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阿戈美拉汀(agomelatine)对单相抑郁症成人的疾病严重程度、反应率、睡眠质量以及休息-活动周期有积极影响。

食欲素能够调节抑郁患者体内通常改变的几种生理过程。食欲素受体拮抗剂suvorexant用于治疗失眠症,一项小型研究显示伴有精神障碍的失眠症患者服用后睡眠质量和抑郁症状总体改善。

锂的治疗机制尚不清楚。大多证据是间接的,一些数据表明,锂可以改变昼夜节律基因表达、延长昼夜节律周期和睡眠-觉醒周期时相延迟等。

氯胺酮带来的情绪改善与昼夜节律标志物的变化有关。氯胺酮正在年轻抑郁患者中开展临床试验。

小结

将昼夜节律紊乱和抑郁联系起来的证据表明,预防昼夜节律紊乱并在紊乱后及早干预,应成为公共卫生和临床护理的目标。昼夜节律与光照、电子设备、身体活动和睡眠-觉醒时间之间的联系,提示我们需要注意这些因素的健康影响。

综述指出,需要区分的是,昼夜节律失调可能是一部分患者抑郁的潜在致病机制,但在其他患者中,昼夜节律失调也可能仅仅是抑郁的结果。但无论昼夜节律失调是抑郁症的因还是果,通过以昼夜节律为目标的干预措施可能是有益的。未来,进一步的研究将帮助我们更好理解这些问题。

参考资料

Circadian rhythm sleep–wake disturbances and depression in young people: implications for prevention and early intervention. The Lancet Psychiatry, 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5-0366(21)00034-1

标签: 睡眠 神经 抑郁

抱歉,评论功能暂时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