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饭太晚,拉高血糖又增肥

佩襄 医学 6

生物钟是人体的“时间总指挥”,它调控着包括代谢在内的多项生理活动。进食时间正是影响这一节律的关键因素之一。尽管已有研究指出,晚吃饭与肥胖、心血管病之间存在联系,但进食时间对葡萄糖代谢和糖尿病风险的具体影响,一直没有定论。

这项新研究正是为了补上这个“拼图”,研究者不仅考察了进食时间和血糖水平的关系,还尝试解析这种关系背后的遗传密码。

研究招募了92位成年双胞胎,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和5天的详细饮食记录,分析了他们的进食模式、热量摄入时间以及血糖参数。

德国一项研究表明,晚饭太晚,与胰岛素敏感性较低有关,进而会增加糖尿病风险;主要热量摄入量调整到较早时间,或会改善葡萄糖代谢,不过遗传因素可能会影响进食时间干预的可行性与有效性。

这项研究共纳入了92对成人双胞胎,平均年龄31.9岁,体重指数22.8 kg/m2,32例为男性。研究者通过5天的饮食物记录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分析进餐时间、进食频率、每日卡路里分布等进食时间模式相关参数以及血糖参数。

研究显示,热量中点的昼夜节律时间(circadian time of caloric midpoint,CCM),即每天摄入总热量的一半所对应的时间点,CCM晚与较差的胰岛素敏感性显著相关。

CCM越晚,Stumvoll胰岛素敏感性指数越低、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越高,同时空腹胰岛素水平也越高。

即使在调整性别、年龄、每日能量摄入和睡眠时间后,结果依旧如此。

较晚的CCM还与较高的体重指数和大腰围相关。

研究还发现,进食第一餐的昼夜节律、热量中点以及与进食时间模式相关的大多数睡眠参数等均受到中到高度遗传因素的影响。

来源:

Later eating timing in relation to an individual internal clock is associated with lower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affected by genetic factors. EBioMedicine. 2025 Jun;116:105737. 

标签: 糖尿病 肥胖